2016-02-03 打印 a a- 浏览量:
“春号乃翻上了吔嗬嗬嗨呀,嗬嗬嗬嗷嗬嗬嗬嗬嗨呀,号子来要转了吔嗬嗬嗨呀,歌嗷嗷嗬嗬唯要嗬嗬嗬嗬吔嗨吔噻嗬……”由于我工作在酉阳桃花源国家5a级旅游景区,我便有机会聆听和领略保留传承在景区的“酉阳摆手舞、酉阳民歌、酉阳古歌、面具阳戏、巫傩诗文、木叶吹奏、三棒鼓、西兰卡普、上刀山、哭嫁”等国家级、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项目无尽的神韵,他们来自远古,或唱腔高亢粗犷、或唱词诙谐幽默、或动作惊险刺激,或习俗技艺神秘。濒临失传的技艺及习俗,就成为土家文化的“活化石”和民族文化的瑰宝。
摄影/邱洪斌
摄影/邱洪斌
“红灯万盏人千叠,一片缠绵摆手歌”。摆手舞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源于土家人刀耕火种的渔猎时期,男女老少,即兴起舞。史诗般地表现了民族迁徙、狩猎征战、饮食起居的全过程。
摄影/邱洪斌
摄影/邱洪斌
酉阳民歌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是土家苗汉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歌曲形式。缘事而发,触景生喟,粗犷高亢、悠扬婉转。宛若深山碧玉,散发着岁月的醇香。
摄影/邱洪斌
摄影/邱洪斌
酉阳古歌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是土家族巫傩师(梯玛)在祭祖崇拜,祈求丰产和驱邪还愿活动中吟诵或唱诵的文辞,风格诡谲,大约有6000年的历史,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巫歌。
摄影/邱洪斌
摄影/邱洪斌
阳戏,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阳戏最早始于殷商时期,算起来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。是土家族的先民为驱鬼逐疫举行一种祭祀仪式,叫傩祭。阳戏从傩祭中汲取了营养并逐渐形成为一个剧种。戏里的角色都戴木制假面,扮做鬼神歌舞,又称为“木脸戏”和“鬼脸壳戏”。
摄影/邱洪斌
摄影/邱洪斌
“大山木叶烂成堆,只因小郎不会吹,几时吹得木叶叫,只用木叶不用媒。”用木叶奏歌,以歌传情,这是土家小伙向心上姑娘求爱的独特方式。木叶吹奏,采叶而歌。随手摘下树叶奏出的乐声,委婉脆亮,簧音袅袅,宛如天籁,充满着浪漫的诗情画意。木叶吹奏记忆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摄影/邱洪斌
摄影/邱洪斌
“哎呀,妈呀,青草绿草花。哎呀,妈呀,女儿要出嫁。哎呀,妈呀,我舍不得离开家……”哭嫁,酉阳古老而特有的婚俗和土家人以歌舞祭奠亡灵,以哭泣庆祝出嫁的民族文化。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情感真挚、曲调婉转动人。
摄影/邱洪斌
摄影/邱洪斌
“西兰卡普”, 即土家话里的土家织锦,是湘鄂渝黔边区土家族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。被誉为土家工艺美术的奇葩和与湘绣齐名的“土家艺术之花”。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摄影/邱洪斌
摄影/邱洪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