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02-02 打印 a a- 浏览量:
唢呐,是土家族最为古老的一种民族乐器。千百年来,唢呐被土家先民广泛应用于婚丧嫁娶、礼乐典祭等各种仪式活动。在酉阳广袤的土家苗寨,每逢红白喜事,修房造屋,结婚嫁娶,依然保留着吹奏唢呐增添喜气,烘托气氛的习俗。唢呐艺人也还在用祖传的心法,代代教习,世代传承。演奏唢呐的班子,就遍布全县各乡镇的村村寨寨。
摄影/邱洪斌
摄影/邱洪斌
在酉阳宜居乡宜居村,现年都已50余岁的胡子信、胡寿杨,就是远近闻名的唢呐吹奏手和吹奏班子。他俩自小耳濡目染,凭借着对唢呐的热爱和刻苦练习,在父辈的传授下,学会了唢呐吹奏技艺。丁市、天馆、铺子、万木等乡镇以及县内各大景区,都留下他们旋律优美,高亢激昂的唢呐声。
摄影/邱洪斌
摄影/邱洪斌
唢呐队伍一般每队为2人,两只唢呐。也有6人,6支唢呐的演奏班子。唢呐管身一共有八个孔,分别由右手的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、小指,以及左手的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来调节音调。“拐李仙师法术高,钟离老祖把扇摇,国舅手执云阳板,采和提篮献蟠桃。洞宾出师道法高,果老骑驴步步摇,湘子吹箫传仙道,仙姑智盗林芝草。”对于唢呐管身的这八个孔,胡子信说,还和这首诗有关。
摄影/邱洪斌
摄影/邱洪斌
相传,唢呐源于“八仙过海”的传说,是吕洞宾、铁拐李、韩湘子、何仙姑、曹国舅、蓝采和、张果老、汉钟离这八位神仙为王母娘娘的蟠桃盛宴助兴而特意制造的乐器。唢呐那高亢激昂的声音,让王母娘娘如痴如醉而由此流传了下来。因此,诗歌中的每一句就代表一个孔,也依次代表八位神仙。在酉阳,土家人把吹唢呐的艺人叫“八仙师傅”。而请他们的人家,要恭恭敬敬地请他们在“八仙桌”上入座。有了他们和唢呐的宴席,格外的喜庆和闹热。
摄影/邱洪斌
摄影/邱洪斌
吹奏唢呐也讲究技巧。胡子信说,控制八个孔的手指要十分灵活,才能有效地控制音高。发音的方式,是由嘴巴含住稻草(须经过水煮)制作的哨子,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,经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振动及扩音。练习呼吸时全身要放松,保持呼气与吸气的连贯性,做到心、口、手的高度合一。
摄影/邱洪斌
摄影/邱洪斌
唢呐吹奏的曲目繁多,接亲要吹《迎亲调》,《一杯酒》、《小开门》、《美妇梳头》、《鹊桥会》,象征喜结良缘,白头偕老。建房要吹《进门》、《新回门》,象征华堂生辉,人财两旺。喜庆节日时吹奏的《下河调》、《耍龙调》、《金银调》,旋律明快,欢腾帜热。而丧葬时吹奏的《离别调》、《送伤调》,则寄托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无尽哀思。
摄影/邱洪斌
摄影/邱洪斌
作为宜居唢呐的传人,针对婚丧嫁娶等不同场景,胡子信、胡寿杨以欢快、激越、高亢为主曲调,可吹高音、中音和低音三种音。他们吹奏的低音发音厚实,中音刚健明朗,高音声音响亮,畅快淋漓。两支唢呐,时而悠扬,时而激越,时而合奏,时而各有高低,跌宕起伏。时而缠绵婉转,飘逸低回,展示出一幅清新明快的画卷。时而激烈昂扬,颇具万马奔腾,勇往直前的气势,让人心旌摇曳。
摄影/邱洪斌
摄影/邱洪斌
“嘟呐,嘟呐呐……”如今,每当响起这清脆嘹亮的唢呐声,人们就会知道,山寨里有喜事了。山里的人每逢结婚嫁娶、修房造屋、老人寿辰等喜事,都不会忘记请来唢呐增添喜庆。公司开业、逢年过节、朋友集会,要请支唢呐班子来热闹助兴。而文化部门也启动了唢呐吹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,保护传承这门珍贵的民间艺术奇葩。在桃花源景区推出的大型歌舞剧《梦幻桃源》,唢呐也走进节目,传递着喜庆和欢乐。
摄影/邱洪斌
摄影/邱洪斌